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创新主题报告
日期:2025-03-14  发布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浏览量:0

3月14日15:30,我院院长孙宝林教授在二教2314教室进行了题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创新”主题报告。孙宝林教授针对当今以DeepSeek等一系列人工智能的火热,牵动各行业各领域开始进行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适应性改革甚至是技术革新。

640.jpg

此次会议首先探讨了人工智能(AI)的概念与发展历程。孙教授介绍道,人工智能是模拟人类智能的理论与技术,通过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实现自主决策与问题解决。其发展历程经历了1950年代的AI概念提出(图灵测试),1980年代的专家系统兴起,以及21世纪深度学习、大数据推动的AI爆发式发展,如AlphaGo、ChatGPT等。

会议针对DeepSeek的火爆,简洁明了地点明了这一企业这一产品的流行的根本原因以及其强大广阔的运用场景。进而引出人工智能赋能在教育教学上的创新应用。孙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教育”这一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趋势,国家将予以高度重视。孙教授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宁夏国家“互联网+教育”示范省(区)试点等,一系列政策以及试点强有力地说明了“人工智能+教育”这一模式,以及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创新势在必行。

640.jpg

孙教授在会上重点就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创新的可行性问题。他指出,当今教师角色也在经历转型,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设计师”“数据分析师”和“终身学习者”。教师需要掌握AI工具(如ChatGPT辅助备课)、分析学生数据、设计个性化方案,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AI赋能教育的典型体现还包括教学创新方向,如能力培养方面注重高阶思维(批判性思考、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编程、数据分析)。技术融合方面,生成式AI(自动生成教案、课程设计)和自适应学习系统(实时调整教学难度)正在被引入。虚实结合(如元宇宙实验室、远程协作平台)也正在成为新的教学模式。

教育评价也在经历革新,多元化评价(如过程性考核、机器评分)和数据驱动(学习行为分析、预测性干预)正在成为主流。未来教育形态将趋向于无边界学习,线上线下融合、终身学习平台(如MOOCs、微证书)将更加普及。AI资源的广泛覆盖将有助于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认知差”与“机会差”,推动教育公平。

640.jpg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教育的底层逻辑结构,从辅助工具向生态的转变,推动整个教育的个性化,普惠化,智能化。未来教育也将向着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终身学习者进发。

收藏本页